剛開始,對于韋東奕一事,社會上有褒有貶,有贊有彈。“贊”的是,韋東奕過著簡樸的生活,一門心思把精力放在對數學的研究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彈”的則是針對韋東奕的個人生活、形象以及與外界的溝通上。隨著輿論的發酵,對韋東奕的贊賞占據了主流,網友甚至發出感嘆——“簞食瓢飲,真大神是也”。
韋東奕之所以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可能是因為他的個人形象與大眾刻板印象中的科研人員相比太過不同。其實因為科學研究自由探索的特點,科研人員也就沒有統一的范式和標準。有的不喜歡對外交往,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實驗室里;有的不講究穿著,專心在自己的研究領域探尋真理;有的不關注人情世故,一心朝著做好科研的目標前進;有的不求田問舍,把科研事業當作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有的工作生活兩不誤,科研成就突出,生活豐富多彩……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材。”一個社會要有創新活力,就需要千帆競發、百花齊放,需要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如果都是“流水線”上生產出來的標準“產品”,如何能扛起創新的大旗,攀登科學的高峰?
不同的人有不同追求,不同的人有不同寄托。社會為科研人員營造好的科研環境,并不一定都是給多少錢,多少帽子,多少項目。最重要的還是要創造相對自由寬松的環境,使科研人員能夠遵從自己的內心,發揮他們的專長。讓專心研究的人,能夠安安靜靜搞研究,不受外界打擾;讓有意愿對外傳播科學知識的人,多做些把知識和成果傳遞給社會公眾的科普工作。